“东隅已逝,桑榆未晚”是一句富含哲理的古语,出自唐代文学家王勃的《滕王阁序》。其含义和背景可归纳如下:
一、字面与象征意义
东隅 指东方日出之处,象征 早年、青春或事业的起始阶段
。在《滕王阁序》中,王勃用“东隅”比喻人生的开端,暗含对青春易逝的感慨。
桑榆
指日落之处,常被用来象征 晚年或生命的晚期。但在此句中,王勃赋予其更广义的时空延伸感,既可指自然黄昏,也可隐喻人生晚年的时光。
二、整体寓意
时光流逝的哲思: 通过“东隅已逝”表达对过往的坦然接受,而“桑榆未晚”则传递出对未来的积极态度,强调珍惜当下、把握晚年的重要性。 逆境中的鼓励
三、文学地位与影响
该句与“北海虽赊,扶摇可接”并称,共同构成《滕王阁序》中意境雄浑的名联,被后世广为传诵。
后世文人常以此句激励身处困境者,如宋代范成大在《次韵郑校书参议留别》中呼应道:“后会吾衰矣,桑榆一茧丝。”(注:原诗为“桑榆非晚”,此处疑似笔误)。
四、现代应用场景
人生规划:提醒人们即使错过最佳时机,仍可通过努力改变结局,如职业转型或个人成长。
心态调整:帮助缓解焦虑,以豁达态度面对衰老或挫折,例如鼓励老年人继续追求兴趣或社会价值。
综上,这句诗通过时空对照,传递出“及时当勉,岁月不待人”的生命智慧,既是对青春易逝的无奈,也是对永恒奋斗的信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