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其核心含义和背景如下:
一、基本含义
字面与象征意义 - “东隅”指东方日出处,象征希望、开始或青春年少时期;“桑榆”指日落处,隐喻晚年或事物发展的后期阶段。 - 整体比喻在某个阶段或方面有所失,在另一个阶段或方面终有所得。
常见用法
- 多用于劝慰他人或自我安慰,表达对得失的豁达态度,例如:
> "创业初期虽遇挫折,但长期来看,积累的经验终将带来回报"。
二、出处与历史典故
典故来源: 该成语出自《后汉书·卷十七·冯异传第七》,原文为“始虽垂翅回溪,终能奋翼黾池”,形容冯异早期战败后最终取得胜利。 历史背景
三、深层哲理
得失的辩证关系 - 成语蕴含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”的哲学思想,强调得失相互转化的可能性。
心态与智慧
- 倡导顺其自然、淡然处世的态度,提醒人们不要因一时的失败而焦虑,而是要看到长远的发展。
四、使用建议
积极语境: 适用于鼓励身处困境者保持信心,例如职业发展、学业进步等场景。 注意边界
通过以上分析,可见该成语不仅是语言表达的瑰宝,更蕴含着对人生起伏的深刻洞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