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强教授在流变学及相关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,主要贡献如下:
一、理论模型创新
提出“两相模型”
郑强与宋华明教授共同创立了被国际权威评价为“Song and Zheng模型”的流变学两相模型,该模型系统描述了多相/多组分复杂体系中的相分离行为,为高分子材料流变学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补充。
二、研究方法与体系构建
动态流变学方法应用
- 将动态流变学引入排斥效应研究,揭示相容共混体系的相分离机制,提出长时区域特征流变响应理论;
- 探索粒子填充导电复合材料体系中的小应变、大应变及体积膨胀与导电结构网络的关联,发现非浓度唯一的动态逾渗现象微观机制。
光散射组合方法
建立动态流变光散射组合方法,为精确测量Spinodal温度提供了新途径,拓展了流变学在材料热分析领域的应用。
三、科研项目与成果
主持国家级项目20余项(包括973、863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),经费总额超3000万元;
发表SCI收录论文560余篇,其中影响因子超10篇,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;
应用研究成果转化效益超80亿元,获国家科技进步奖、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。
四、学术影响力
与宋华明教授的模型被国际权威机构收录,成为流变学领域经典案例;
年龄与高福院士相当,学术产出规模居高分子行业顶尖专家之列。
以上成果体现了郑强教授在基础理论、方法创新及工程应用方面的全面突破,对高分子材料科学及相关领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