拘泥是一个汉语词语,读音为jū nì,指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,也指行为拘束、不自然。以下是详细解释:
一、基本含义
固执不知变通 指思想或行为过于僵化,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。例如:
> 做事情不要太拘泥形式,否则会错失良机。
行为拘束
形容人因礼节、习惯或观念束缚而显得不自然。例如:
> 老友,你若只管这样拘礼,我们就难相与了。
二、用法与结构
作谓语/定语: 例如“他拘泥于传统观念”“这篇文章过于拘泥细节”。 近义词
反义词:洒脱、善变、潇洒。
三、出处与典故
古典文献 《朱子全书·易》中有记载:“要在看得活络,无所拘泥,则无不通耳。”强调灵活变通的重要性。
文学作品
萧红《小城三月》:“母亲晓得他们年青人是很拘泥的,或者不好意思去看翠姨。”
曹寅《和芷园消夏·碧筒》:“平生狂饮无拘泥,解折荷凉第几回。”(反义用法)。
四、使用建议
褒义语境: 形容人坚守原则且言行一致,如“他虽年老但依然拘泥于学术真理”。- 贬义语境
五、常见搭配
拘泥于细节/规则/传统
摆脱拘泥/打破常规/随性而为
通过以上分析,可以看出“拘泥”既包含性格特征,也涉及行为方式,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含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