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断章取义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,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,并以此作为论据或结论,且这种引用往往与原意不符。以下是具体解析:
一、基本含义
字面解释 “断”指截断、割裂;“章”指文章的章节或段落。原指截取《诗经》的某一篇章来表达个人意见,而不顾全篇原意。
引申含义
后来泛指在引用他人言论、文章时,只取与自己观点相符的部分,忽略整体语境和原意,常带有主观偏见。
二、出处与典故
典故来源: 出自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八年》:“赋诗断章,余取所求焉。”原指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孔丘为阐发个人政治主张,截取《诗经》诗句的片段,但被后世视为曲解原文。 三、用法与示例 贬义用法
示例:
例1:他断章取义地引用名人名言,完全不顾及其原始语境,导致论证失去说服力;
例2:在辩论中,他常通过断章取义的手法,将对方的观点曲解为支持己方立场。
四、正确引用建议
全面理解:应从整篇文章或谈话中把握核心观点,避免片面解读;
标注出处:引用时需注明原文出处及具体语境,避免混淆。
通过以上分析可知,“断章取义”不仅指文字游戏,更是一种逻辑谬误,提醒人们在引用他人观点时需保持客观与全面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