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俟河之清,人生几何”是一句出自中国古代文学的成语,其含义和背景如下:
一、字面与引申含义
字面含义
该成语由《左传·襄公八年》中的《周诗》引出,原文为“俟河之清,人寿几何?”,直译为“等待黄河变清,人的寿命还能有多长?”。其中,“俟”指等待,“河之清”指黄河由浑浊变为清澈的自然现象,“人寿几何”则反问人的寿命长短。
引申含义
该成语被引申为比喻对某种期望或理想境界的追求难以实现,常用于形容世事无常或理想破灭的无奈。例如,等待政治清明或社会和谐的实现被视作遥不可及的奢望。
二、文化背景与出处
历史典故
公元前565年,郑国面临楚国攻伐,执政大夫子驷以《周诗》中的这句话劝谏郑简公放弃投降,认为人命短暂,无法等待乱世澄清。- 文化象征
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其“千年一清”的传说更强化了该成语的象征意义,暗喻美好事物出现的周期极长或根本无法实现。
三、现代应用与争议
负面评价
部分现代语境中,该成语因含贬义(如对长期未实现目标的消极调侃)而较少使用。- 积极解读
也有观点认为,它反映了古人对道德清明、社会稳定的向往,可引申为对现实问题的批判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。
综上,该成语通过黄河的意象,既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,也隐含了对人类命运的哲思,是中华文化中极具象征意义的语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