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七大目标,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:
一、就业优先与社会保障
实现充分就业 - 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,转移农业劳动力4000万人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%以内。
- 实施积极就业政策,促进创业带动就业,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,畅通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渠道。
完善社会保障体系
- 基本实现全民参保,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,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.2亿人。
- 建立健全失业保险、工伤保险、生育保险等制度,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。
二、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
教育资源均衡配置
- 增加义务教育学位供给,规划建设“高中城”,到2022年新增义务教育学位21万个。
-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,支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,深化产教融合。
学前教育普及
- 公立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0%,公办幼儿园占比50%。
三、健康保障与医疗服务
全民医疗保障
- 城镇职工、居民及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0%以上,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13亿。
- 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,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。
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
- 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,提升重大疾病防控能力,普及健康教育。
四、养老与住房保障
多层次养老体系
- 实现1.56亿人口参保,60岁以上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普遍享受基础养老金。
- 推进养老机构改革,发展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。
住房保障与改善
- 实施“住有所居”战略,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,推动老旧小区改造。
五、社会治理与民生服务
提升公共服务效能
- 完善就业、教育、医疗等民生保障制度,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。
- 推广智慧城市建设,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。
强化社会救助与权益保护
- 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,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,维护社会公平正义。
六、收入分配与民生改善
推动共同富裕: 通过最低工资增长(年均13%以上)、劳动合同签订率提升(90%以上)等措施,促进居民收入合理增长。 完善分配机制
七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
生态文明建设:推动绿色发展,改善生态环境质量,建设美丽中国。
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:倡导绿色生活方式,推动资源高效利用。
以上目标综合了国家政策文件及地方实践案例,体现了从“底线民生”到“全面小康”再到“共同富裕”的民生保障体系演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