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茕茕孑立,踽踽独行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由两个四字词语组成,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孤独的状态:
一、词语解析
茕茕孑立 - 含义:
形容孤身一人,无依无靠,非常孤单。其中“茕”指孤独的样子,“孑”指孤单
- 出处:出自晋代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外无期功强近之亲,内无应门五尺之童,茕茕孑立,形影相吊。”
踽踽独行 - 含义:
形容孤零零地独自行走,强调行动上的孤独感。其中“踽”指孤零的样子
- 出处:出自《诗经·唐风·杕杜》:“独行踽踽,岂无他人,不如我同父。”
二、整体含义
核心思想:通过“立”与“行”两个动作,展现个体在空间与精神上的双重孤立状态。既无亲人依靠,又无人相伴同行,形成强烈的孤独意象。
情感色彩:带有哀愁与坚韧交织的复杂情感,常被用于文学作品中刻画隐士、游子等形象,也可象征独立人格。
三、使用示例
文学描写:他茕茕孑立于荒野,踽踽独行,仿佛与世隔绝
哲学隐喻: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,每个人不都是踽踽独行的行者吗?
生活写照:她独自承担家庭重担,真可谓茕茕孑立,踽踽独行
四、补充说明
字形与文化内涵:“茕”字本义为小草,象征孤独,后与“煢”通用表孤寂;“踽”在《说文解字》中即有独立行走之意,强调行动上的孤独。- 近义词与反义词:近义词包括“形单影只”“孤芳自赏”;反义词则如“众志成城”“其乐融融”。通过这一成语,可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对个体精神世界的细腻刻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