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岌岌乎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与“天下殆”结合使用,出自《孟子·万章下》的“于斯是也,天下殆哉,岌岌乎!”原指山高陡峭、即将崩塌的险峻地势,后引申为形容局势、地位或事物处于极度危险、即将崩溃的状态。具体可分为以下要点:
一、核心含义
字面与引申义 “岌岌”本义指山高陡峭、接近崩塌的状态,如“危楼高百尺,手可摘星辰”。引申后多用于形容局势、制度或生命垂危,如“政权岌岌可危”“生命奄奄一息”。
与“天下殆”的关联
“天下殆”是“岌岌乎”的补充说明,原指当时社会动荡、诸侯纷争的危急局面,后泛指任何事物接近崩溃的边缘。
二、使用范围
政治与局势
常用于描述国家、政权或社会秩序的危难,如“政治形势岌岌可危”“中原大局岌岌可危”。
自然与建筑
可形容山体滑坡、建筑崩塌等自然或人为破坏导致的危险状态,如“古迹岌岌可危”“桥梁摇摇欲坠”。
比喻与引申
也可比喻声音微弱(如“余音嫋嫋,不绝如缕”)或人的处境极端危险(如“身陷囹圄,岌岌可危”)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近义词: 危在旦夕、摇摇欲坠 反义词
四、典型例句
政治局势:
国际形势风云变幻,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,需警惕潜在风险。2. 自然灾害:连日暴雨导致山洪暴发,部分低洼地区岌岌可危。3. 人物处境:他因健康问题陷入困境,事业也岌岌可危。
综上,“岌岌乎”通过生动的比喻,既表达了对事物衰败趋势的担忧,也体现了古人对危机预警的哲学思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