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身堂入室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其含义和用法如下:
一、基本含义
字面意义 指登上厅堂后进入内室,原指古代官宦家庭的居住结构,后引申为进入核心区域或更高层次境界。
比喻意义
- 学问或技能: 形容从初级阶段逐步深入,达到精通或高超水平,如“学问登堂入室”。 - 技艺传承
二、出处与演变
典故来源:出自《论语·先进》,原文为“由也升堂矣,未入于室也”,孔子以此比喻弟子子路的技艺已初步掌握(升堂),但尚未达到纯熟境界(未入于室)。
词语演变:后因“升堂入室”与“身堂入室”发音相近,逐渐通用,但“登堂入室”更强调循序渐进的过程。
三、用法与近反义词
用法:多作谓语、宾语或定语,常与“达到”“进入”等动词搭配。
近义词:登峰造极、炉火纯青、出类拔萃。
反义词:浅尝辄止、一窍不通、纸上谈兵。
四、例句
学问领域:
“经过数十年研究,他在古文字学领域已登堂入室,著有《古文字通考》。”
技艺层面:
“她弹奏钢琴已登堂入室,多次获得国际奖项。”
负面含义:
“他未经允许擅入他人书房,真是身堂入室的不礼貌之举。”
综上,“身堂入室”以宫室结构为喻,既包含物理空间的进入,更强调能力或学问的深度与系统性,是汉语中评价专业造诣的经典成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