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形容从容答题、胸有成竹的古诗词,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:
一、成语出处
《管子·明法解》 "故明操必胜之数,以治必用之民"(虽为治国理政之言,但体现战略规划与从容应对的智慧)。
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
"以此参之,万无一失"(韩信用兵前胸有成竹的典故)。
《燕子笺·购幸》
"此事十拿九稳,必中的计较"(直接表达胸有成竹的自信)。
二、诗词出处
清代仓景愉《题周青在先生筤谷图用昌黎石鼓歌韵》
"东海徐君精绘事,胸有成竹写无讹"(以画竹喻指做事前的周密准备)。
清代夏子龄《题朱仁奉先生印草》
"小者密致大雄杰,胸有成竹无全牛"(借庖丁解牛比喻技艺精湛、胸有成竹)。
唐代杜甫《咏春笋》
"会须上番看成竹,客至从嗔不出迎"(以春笋生长规律喻指做事需先有全局观)。
唐代戴叔伦《女耕田行》
"乳燕入巢笋成竹,谁家二女种新谷"(通过自然现象展现规律性与从容态度)。
三、其他相关诗句
郑板桥《竹石》:
"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"(虽为题画诗,但体现革命者胸有成竹的品格)。
四、补充说明
成语"胸有成竹"原指画竹前心中已有全貌,后泛指做事前有周密计划。其出处常被误标为宋代晁补之的《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》,实为明代文与可(郑燮)的弟子所述。苏轼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是该成语的经典出处。
建议答题时结合具体场景选择适用诗句,如考试作文可用《管子》的战略思维,《史记》的案例论证,《燕子笺》的务实态度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