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咏物诗的典故,综合搜索结果整理如下:
一、陈子昂《古风·其十九》
背景:唐代陈子昂的《古风》是咏物诗的奠基之作,开篇即批判齐梁以来诗风过于注重词采而缺乏真情实感。
名句:“大雅久不作,吾衰竟谁陈。齐梁间诗,采丽竞繁,而兴寄都绝。情动于中,然后形于言。气之动物,物之感人,摇荡性情,则形诸舞咏。”
意义:提出“情动于中”的创作理念,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,被李白等后世诗人效仿。
二、黄庭坚《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》
背景:北宋黄庭坚以猩猩毛笔为对象,借物喻人,赞颂其虽“能言机事疏”,但“拔毛能济世”。
名句:“物色看王会,勋劳在石渠。拔毛能济世,端为谢杨朱。”
典故:化用西周君王会见四夷(王会)和汉代皇家图书馆(石渠)的典故,突出文化传承价值。
三、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
背景:唐代杜甫通过破败茅屋的描写,抒发自身困境与忧国情怀。
名句:“八月秋高风怒号,卷我屋上三重茅。茅飞渡江洒江郊,高者挂罥长林梢。”
意义:以自然现象反衬社会动荡,体现“诗史”价值。
四、其他相关典故
《不遇咏》王维:
借咏物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,如“南山种田时不登,百人会中身不预”。
《咏梅》:
陆游以梅自喻,展现坚韧品格,“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”成为千古名喻。
《石灰吟》于谦:
通过石灰煅烧过程,隐喻坚守气节,“粉骨碎身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”。
总结
咏物诗常通过具体事物寄托情感或表达哲理,如陈子昂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平衡,黄庭坚以笔喻人,杜甫借茅屋抒发社会关怀。这些典故不仅丰富了诗歌表现手法,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