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品质,其内涵和意义可概括如下:
一、核心含义
字面解析 - “鞠躬”指弯腰行礼,引申为恭敬、谨慎的态度;
- “尽瘁”表示竭尽劳苦、毫无保留地付出;
- “死而后已”则强调这种付出持续到生命终点,毫无保留。
整体意境
该成语比喻为事业或国家奉献一生,不畏艰难险阻,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,体现了一种极致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。
二、历史出处
出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《后出师表》,原文为:“臣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” 这句话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、力图恢复汉室时表达的忠诚与使命感。
三、典型体现
历史人物
- 诸葛亮以身作则,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期间,始终以国家兴亡为重,展现了超凡的奉献精神。
- 其他如钱学森、邓稼先等现代科学家,也以此精神投身国家科研事业。
精神内核
- 忠诚与使命感: 将个人命运与国家、民族利益紧密相连; - 无私奉献
- 执着信念:对理想和责任的坚守。
四、文化意义
传统价值观: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、担当的象征,常被用于表彰为国家、社会作出巨大贡献者;
现实意义:激励人们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,培养“公仆精神”和“奋斗者文化”。
综上,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不仅是个人品德的极致表达,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,持续影响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