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,其资料简介如下:
一、基本定义与历史地位
定义
长城是东起辽宁虎山、西至甘肃嘉峪关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,由城墙、关隘、烽火台等组成,总长度约2.1万公里(不同测量方式存在差异)。
历史地位
- 与天安门、兵马俑并称中国三大象征;
- 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(1987年)和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;
-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,见证悠久历史。
二、修筑历史与特点
起源
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修筑烽火台,秦始皇统一后连接并扩建为万里长城。
主要朝代
- 秦汉:奠定基础,修筑西起临洮、东至辽东的秦长城;
- 明代:大规模修筑,现存长城多为此时建筑,总长度8851.8公里。
修筑原则
- “因地形,用险制塞”,多建于山岭、河流转折处,如居庸关、八达岭;
- 采用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的战术设计。
三、地理分布与资源
覆盖范围
东起辽宁丹东虎山,西至甘肃嘉峪关,途经河北、北京、内蒙古等15个省区市。
文物遗存
包括墙体、壕堑、关堡、单体建筑等4.3万处,如山海关、金山岭、八达岭等著名景点。
四、文化象征与意义
民族象征
与天安门、兵马俑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核心符号;
体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品格和防御智慧。
世界意义
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,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。
以上资料综合自考古发现、历史文献及现代测绘数据,展现了长城作为军事工程与文化象征的多元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