管仲劝齐桓公伐楚的典故出自《史记·管仲列传》,其核心策略是通过经济手段削弱楚国实力,再以军事手段实现战略目标。具体过程如下:
一、背景与起因
春秋时期,齐桓公欲称霸诸侯,与南方的楚国存在争霸矛盾。楚国当时国力强盛,齐军难以直接取胜。管仲作为齐桓公的谋士,提出“以弱胜强”的策略,主张通过经济手段瓦解楚国实力。
二、核心策略:买鹿制楚
高价收购楚鹿 管仲建议齐桓公以远超市场的价格(如二十头活鹿赏百金、二百头赏千金)收购楚国生鹿,并承诺预付定金。此举引发楚王重视,责令百姓放弃农事捕捉生鹿,导致楚国农业荒废。
破坏楚国经济基础
楚国因大量人力被抽调捕捉生鹿,农田荒废,粮食短缺。齐桓公趁机闭关断粮,楚国陷入内乱。三年后,楚国因粮荒向齐国屈服,齐桓公在东阿会盟中被推举为诸侯盟主。
三、结果与影响
战略目标达成: 通过经济手段间接实现军事胜利,齐桓公成功确立霸主地位。 历史评价
四、相关细节
鲍叔牙的智慧:鲍叔牙始终支持管仲,解释其“贪财”实为贫困所迫,两人友谊成为后世佳话。
管仲的隐忍:虽曾因射鹿功劳被公子纠责,但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,最终得到齐桓公重用。
这一典故体现了管仲卓越的治国智慧,将经济策略与军事行动有机结合,成为齐桓公称霸的重要转折点。